浅谈礼制建筑的文化意义
能够体现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,例如为“祭祀”而设的郊丘、宗庙、社稷、明堂等就都属于“礼制建筑”。礼对建筑的制约,首先在建筑类型上就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,古人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,形成了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。这些礼制性建筑能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,是其所代表的“文化意“所致。读完《不断裂的文明史》整本书,就其中礼制建筑的角度,以坛、庙、明堂为例,简单谈谈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。
一、坛
清代陳昌治刻本《說文解字》解释为“祭場也”。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。在我国古代,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,所以就有了“祭坛”。祭坛的出现,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,当时,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,为了使自己的愿望更好的被神明知晓,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、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筑祭坛。例如,在浙江余杭的瑶山之顶,就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的祭坛。
进入文明时代以后,大型祭坛的建筑和使用逐渐被统治者所垄断。其所祭祀的对象,也逐渐集中在天、地、日、月、社稷、先农等几种最高的自然神和带有浓重的自然神色彩的高级神坻上。由人间最高的统治者(或其代表)来主祭自然界中最高的神坻,这就使祭坛建筑在古代祭祀建筑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与规格,拥有了一种不同的特性,而这种特性,又是除了宇宙以外的其他祭祀建筑所没有的。
祭坛建筑艺术发展到极致的代表性建筑就是现存的北京天坛。在建筑艺术上,天坛不论从总平面布局、每座建筑的设计以至各个细节,都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创造性,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巧妙的典型的“象征主义”艺术作品。祈年殿圆形的平面和蓝色的琉璃瓦象征天,井口四根柱代表四季,十二根金柱(内柱)代表一年十二个月,十二根檐柱代表一日十二个时辰。“圜丘”部分则不论坛面、台阶、栏杆所用的石块全是九的倍数。因为古代以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为“阳数”或称“天数”,而以九为“极阳数”。坛分三层,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石,圆外有九环,以后每环的石块都是九的倍数,中层、下层都是这样。这种纯粹中国性的象征主义,在天坛的设计上十分巧妙和清楚地表露出来。
二、庙
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。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。《礼记》中说:“天子七庙,卿五庙,大夫三庙,士一庙”。“太庙”是帝王的祖庙,供奉皇族祖先灵位。其他凡有官爵的人,也可按制建立“家庙”。汉代以后,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(土地庙)混在一起。“人死曰鬼",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,还常用来敕封、追谥文人武士,如文庙——孔子庙,武庙——关羽庙。
三、明堂
明堂,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、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,原来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,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,“礼”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。另据文献记载,明堂创始于黄帝,夏代叫“世室”,商代叫“重屋”,周代才叫“明堂”。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,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,集宗教、政事、教化为一体的所在,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“大本营”。清代学者阮元在 《明堂论》中说:“明堂,是天子居住的地方。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,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,在这里发布政令,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。”商周以后,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,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地方,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。能在明堂与上帝一起共享祭祀的先祖,自然是最受后世尊崇的帝王。例如,西周是周文王,西汉是汉高祖。
综上所述,以上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礼制建筑,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、阶级和等级关系、人伦关系、行为准则等,它们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虽然如此,其中不乏值得肯定的成分,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因而我们应当批判继承。以上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礼制建筑有一个共有的关键词:“祭祀”,与这些建筑相联系的祭天、祭地、祭社稷、祭宗庙、九拜等祭祀礼仪,既表达了人们对先祖的追思、肯定与尊重,体现了人们的家国情怀,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,是我们中华文化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。今天,我们进入了新时代,阔步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同时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机遇与挑战并存,我们中华民族晚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,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坚定文化自信,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。
作者:綦江区古南中学 陈露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