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民“綦”读——读书笔记(五)
发布人:管理员
来源:綦江区图书馆
发布日期:2022-03-18
浏览量:1426
《不断裂的文明史》——一本“接地气”的学术著作
拿到这本书的一刹那,着实被吓了一跳。首先是被书名中这几个字吓到了——“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。”因为我对“考古学”一窍不通,感觉那是非常深奥难懂且无趣的一门学科。然后一看,四百多页,就是囫囵吞枣也要吞很久,更不要说读完后还要分享一下,顿时就想打退堂鼓了。不过,等我把刘庆柱先生的“序”读完后,我觉得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奥,也就利用课余时间看完了一遍。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,而本书指出:有着“五千年不断裂文明”的国家或地区,应该只有中国。古印度、占巴比伦、古埃及都不是这样。那为什么单单我们国家的文明史不断裂呢?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。
作者认为,只有究明中华五千年文明“不断裂”的原因,中华民族才能使这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得以永续继承,才可以一代一代“不断裂”地发展下去,这也是他研究、撰写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主要目的。
一本四百多页的书,要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都城、陵墓、礼制建筑、文字等都讲清楚,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将如此多不同的考古和文史领域知识融在一起是很难的,这本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,而且让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基本能看懂,我认为以下儿点非常巧妙:
第一,妙在作者用了“中和”这一理念,来将这些不同遗迹给串联起来,挖出物质表面下可能蕴含的统一共通的文化思想。我想起给学生讲阅读、写作的时候,也会讲到线索,只要有线索贯穿全文,再多的内容也不会散乱,这本书就是以中华文明的“中和”理念为线索,以考古遗迹、文物为切口,通过对文明的几大物化载体(都城、陵寝、礼制建筑与礼器、文字)的梳理,通过分析比较,深度挖掘它们蕴含的“中和”理念,全景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。
第二,妙在这本书采用问溯式写法,作者特意“反其道而行之”,并不从古至今,而是从大家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,由现代追溯至起点。如从现在基本保存完整的,大家可以看得见、说得清的明清北京故宫为出发点,上溯到元大都、金中都、宋东京城等,一直往前追溯。通过这些由近及远的变化,探究“晚期”如何承袭与发展“早期”历史,形成其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,探明其如何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而“不断裂”的。为什么要逆着时间顺序来写,刘先生在序言里有解释。他说“人类认知客体世界科学的规律是从已知到未知、由近及远。比如我在读《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》这一章的时候,一开始了解的就是北京的故宫,因为 2018 年暑假的时候参观过故宫,多少还有点印象,然后对书中的介绍就特别感兴趣,还把自己当时拍的照片翻出来和书中的文字及图片进行对比,越读越想读下去,并且还在心中感叹,如果我在参观之前就读了这本书,我去参观的时候一定不会像当时那么“白痴”,什么都得靠导游来讲解。反过来,要是从遥远的朝代开始写中轴线,我只怕全靠想象才能理解个大概,读不懂可能也就不会继续读下去了。
第三,妙在这本书虽然颇有深度,但是却通俗易懂,一点不枯燥,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读懂。正如刘庆柱先生在“序”里说:在撰写中,我首先考虑的是,要用大众都能读懂、深入浅出的语言;尤其是作者极其熟悉的汉、唐、明清的遗址领域,讲得较为清晰,文字也够通畅。同时我还发现,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还会引入一些我们熟知或感兴趣的典故、趣闻,增加作品的可读性。例如在介绍秦咸阳宫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时,就引入有学者提出的“荆轲刺秦王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殿堂的都柱之旁,在说到这座殿堂地面涂朱时,说明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“红地毯”,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。另外,这本书还穿插了500多幅图片,这么多图片怎么编排呢?编者很巧妙地将考古线描图、遗址实景图、遗址复原图相互配合,这样既不显得单调、枯燥,又能够让读者即使只是欣赏图片,也能了解个大概。
第四,妙在从考古的角度来解读“家国一体”和“国家认同”。
中国人有着“家国”理念的悠久历史文化基因,所谓“家国”就是家与国的大道理是相同的。作者从家宅的布局来说明这一点,一般宅院的方向是坐北朝南,同国家宫殿一样。正中是堂,堂后是室,前堂后室,它们与宫城中的“前朝后寝”意义相近。我不禁想起,小时候总是听到老辈的人说“堂屋”,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“堂屋”,原来还有这么厚重的文化。堂与宅院正门南北相对,形成宅院的中轴线,堂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厢房,这是家中辈分低的成员居住,正房为家长或家庭辈分最高的老人使用,这与宫室里的人员安排是同理的,完全体现了“中”的理念,也可看出家国是一样的。
作者通过对都城、陵墓、礼制建筑和礼器、文字等的考古发现,从“五帝时代”到夏商周、秦汉、魏晋南北朝、唐宋元明清,这些不同时代、不同王朝、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、管理者,坚守着相同的文化理念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。这种基于国家认同的国家文化就是中华历史文化基因,也就是“中和”思想,这种基因不因国家之内的人群、族群和时间不同而改变,所以中华历史文化才能形成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“五千年不断裂文明”。
作者:綦江区古南中学 文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