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馆新闻

“全民‘綦’读”——读书笔记(九)

发布人:管理员

来源:綦江区图书馆

发布日期:2022-05-09

浏览量:1409

努力做好家风的传承者


       手捧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《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》一书,通过认真阅读理解,感觉总书记的许多观点都说到了我们基层党员的心上。

      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。家庭生活中,父母的一言一行,无声影响着子女。无形中,父母成了子女的第一位的老师和朋友。父母身上传承了哪些优秀的品质、传承了祖辈哪些好的家教家风家训,会通过日常生活、大事小节,潜移默化、无声润育影响子女。正如总书记指出的,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,促进家庭和睦,促进亲人相亲相爱,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,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。”家风传承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,作为基层党员,应当响应总书记的号召,立足实际情况,结合工作思想,努力争做好家风的传承者。

    “家风”从字面理解属于一种家庭风气,是家庭成员,不管是祖父辈、还是父母辈,还是子女都要遵循的共同的品操守,一种大家都相互监督、坚持实行的好的价值观念、理念。据我家中保存的张氏家谱记载,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,我们这一支张氏自湖北省麻城孝感乡迁来入川,历经蹉跎、辗转,终于在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雁窝落业,繁衍至今,子嗣传承至少也有20多代人脉。同其他姓氏宗族一样、也逐渐形成了“南平张氏”的一些家风家教家训。

       如何理解哪些才算好家风呢?在綦江地域上,固然有许多大族旺族姓氏子嗣都有很多提炼总结,值得学习借鉴。在这里,比对、梳理一下我们“南平张氏”前人归纳总结的家风家规,重点整理几条如下,也可以供大家评判、借鉴、扬弃。

       一是崇敬祖宗。没有祖宗就没有爷爷婆婆,没有爷爷婆婆就没有父母,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,没有我们就没有后人。所以我们对父母对爷爷婆婆、对长辈要心存敬畏和感恩。放在当代,就是要传承孝道。对健在的长辈行孝道、尽爱心,尊重关心老人、赡养爱护老人。对驾鹤西去的长辈要移风易俗、适时追思悼念。

       二是和睦兄弟。兄弟姊妹之间,要互帮互助,同舟共济,荣辱与共,休戚相关。切莫被名利蒙蔽了眼睛,不得同室操戈。放在当代,就是要搞好团结,尊重他人。兄弟姊妹之间、单位同事之间、亲戚朋友之间,左邻右舍之间,都要互帮互助,共同进步。

       三是学习技术。玉不琢不成器,人不学不知道。这个“道”是事物客观存在的内部关系,规律性的认识。古训讲,艺多不压身。但凡符合公序良俗的一门手艺、一门技术,不捡肥挑瘦,都可以学习之。凭借一技之长,既造福社会,又能安身立命、成家立业。放在当代,就是用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

       四是教育子孙。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。教育扶养子女,是对社会的负责,也是对家庭的负责,更是对子女的负责。欲门第高,要子孙好,皆要多行善事、努力读书。放在当代,就是要把子女教育好,勤奋读书,多干利人之事。

       客观上,还有祭祀、交友、婚嫁、聘师等方面的内容约定,因为时间关系,就不赘述啦。

       如何做好家风的传承者呢?我的理解,应当重点在以下几个环节着手。第一,自己带头示范。比如传承孝道、弘扬友善,自己对父母、对爷爷婆婆等长辈,要尽孝行善,尽赡养宽心之责。比如学习技艺,应当结合偏好,务必要有一技之长为妥。第二,平时教育引导。利用特殊时间、地点,比如家庭聚会等场合,家中年长者要多摆谈家族文化历史、姓氏渊源,要多宣讲家风家训家规。第三,及时导航纠偏。学会陪伴家人,在陪伴中尽到赡养、教育的责任。在陪伴、相处中,及时发现子女、或者兄妹中做得不妥当的地方,及时指出、及时制止、及时劝导、及时纠偏。对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行,应当制止、抵制、批评。

今日访问量:259

总访问量:1969557

Copyright © 重庆市綦江区图书馆

渝ICP备2020012829号 渝公网安备50022202000279号
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